热烈祝贺: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天宫二号空间冷原子钟”研究团队集体荣获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在2021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2021年度工作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为荣获“天宫二号空间冷原子钟”等9个研究集体和1名个人颁发了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周琪宣读了授奖决定。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予院属单位在近五年内完成或显示影响的重大成果的研究集体或个人。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获奖总数不超过10个,其中每个获奖研究集体的突出贡献者不超过3人。
空间冷原子钟主要包括物理单元、微波单元、光学单元(含有不可或缺的稀土材料)和控制单元四大组成部分,每个单元都有非常高的技术指标,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激光冷却和俘获技术获得接近绝对零度(μk量级)的超冷原子团,然后采用移动光学黏团技术将其沿轴向抛射,可以在太空中对其它卫星上的星载原子钟进行无干扰的时间信号传递和校准,从而避免大气和电离层多变状态的影响,使得基于空间冷原子钟授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更加精确和稳定的运行能力。
空间冷原子钟的成功将为空间高精度时频系统、空间冷原子物理、空间冷原子干涉仪、空间冷原子陀螺仪等各种量子敏感器奠定技术基础,并且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深空探测、广义相对论验证、引力波测量、地球重力场测量、基本物理常数测量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和科学发展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上光所的研究团队经过二十多年不懈努力,提出了空间冷原子钟总体技术路线,突破了微重力环境下运行的冷原子钟物理系统、长期自主运行的冷原子制备与操控光学系统和冷原子钟超低噪声微波频率源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克了冷原子钟空间应用的可靠性难题。基于上述突破与创新,研制了世界第一台在轨成功运行的空间冷原子钟,首次在轨实现了激光冷却原子与冷原子钟长期闭环,深入研究了其中的物理规律,验证了冷原子钟在轨天稳达到 10的-16次方量级的能力。空间冷原子钟在轨运行近三年,性能稳定,圆满完成预定任务,使我国在天基冷原子传感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对未来基于冷原子技术的空间科学研究有着深远影响,对量子物理及精密测量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