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徐海兵、曾明华团队在异稀土配合物溶液高效上转换发光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人生就是搏尊龙
日期:
2021-09-10
浏览次数:
5
定向设计上转换发光(ucl)稀土配合物分子基材料,将可能克服稀土纳米粒子表面淬灭效应,并有助于在应用环节实现可控制备,进而有助于应用在未来深度生物成像乃至精准诊疗方面。而其中,如何获得溶解性良好并兼有高发光量子产率(фuc)的离散型异稀土低核簇合物,是该类研究的前沿阵地之一。高效稀土ucl体系的实现关键取决于敏化剂(s)与激活剂(a)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η)。因此不仅要匹配s和a的能级,还需控制二者的距离、配比以及饱和稀土离子的配位数,同时还要精细调谐激发光子跃迁途径以及激发光子在uc与dl之间的竞争,显然是基于构效与能量传递精准关联的一种综合性挑战。由于直接与lniii配位的有机配体以及与之接触的溶剂分子的高能xh (x = c, n, o)振动极易淬灭lniii激发态能量,同时稀土的吸收截面(σabs)低,导致获得实用于溶液体系的ucl稀土配合物研究进展尤为缓慢。自2011年首次报道以来,即使在氘化溶剂、低温、高p(定义)等严苛条件下,已知的十几例稀土配合物фuc仍不超过0.1%。日前,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徐海兵教授和曾明华教授通过能级匹配的不同稀土光敏剂(s)和激活剂(a)砌块,利用桥联配体的多重配位模式拉近二者距离、调节二者配比,进而通过氟离子降低非辐射跃迁并调控激发光子在上转换(uc)与下转换(dl)过程的竞争,在低功率密度(p = 2 w/cm2)下,将离散型稀土配合物在室温非氘化溶液中的фuc较文献纪录值提高了20倍。相关研究成果以“discrete heteropolynuclear yb/er assemblies: switching on molecular upconversion under mild conditions”为题,于北京时间2021年8月12日发表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之一angew. chem. int. ed.上在本研究中,团队设计并利用三齿h2hmq配体的(μ2,3-phenoxo)多重配位模式组装能级匹配的异稀土砌块,控制二者距离在3.7 ?内,进而调节二者比例,提升s→a的η,进而通过多个能级匹配的s增强a在近红外区的σabs。进一步引入氟离子限制lniii周围的低能非辐射能量消耗,首次在p = 0.288 w/cm2低激发下,于室温有机溶剂中观察到1 ([yb2er] )在有机溶剂中的ucl信号。在p= 2 w/cm2, 氟离子协助下,其室温甲苯中的фuc达到了最高创纪录的2.29% (red-pm) / 2.78% (nir-pmt)。综上所述,通过能级匹配的不同稀土砌块利用桥联配体的多重配位模式组装,可获得结构明确、s和a距离及摩尔比可调的异稀土配合物。综合优化条件调节线性衰减与上转换之间的竞争,为设计条件温和、常规溶液、低功率激发的高效фuc稀土配合物分子ucl材料提供了新思路。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硕士生王杰和蒋悦为本文并列第一作者。
hot news
/
相关推荐
2022
-
05
-
19
点击次数:
1
原创 材料学网导读:高强度的mg-ca和/或mg-ce基合金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这些镁合金的热稳定性以前很少被研究。本文研制了一种新型的mg-0.8ca-0.7mn-0.2ce合金,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300℃下退火6h后,该合金的屈服强度仍能保持在~322mpa。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开发既具有超高强度又具有高热稳定性的新型镁变形合金提供重要指导。 作为最轻的结构金属材料,镁合金在汽车...
2022
-
05
-
19
点击次数:
0
来源: 科技日报 葡萄糖是人们从食物中吸收的糖分,它是为人体每个细胞提供动力的“燃料”。那么葡萄糖是否也能为医疗植入物提供动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工程师给出了肯定答案。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葡萄糖燃料电池,可将葡萄糖直接转化为电能。该装置厚度仅400纳米,约为人类头发直径的1/100。该含糖电源每平方厘米产生约43微瓦的电力,实现了迄今为止葡萄糖燃料电池的最高功率密度。近...
2022
-
05
-
18
点击次数:
0
来源:中国粉体网中国粉体网讯 5月10日凌晨,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在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在历经数小时飞行后顺利完成与空间站核心舱后向对接,这是我国空间站建设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转入在轨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任务,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全面建造。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9种涂层与材料成功应用于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助力空间站建设新征程。在此次空间任务中,上海硅酸盐...
2022
-
05
-
18
点击次数:
0
稿源:cnbeta.com俄罗斯科学家已经合成了一种含有钪和碳的新型超硬材料。它由聚合的富勒烯分子组成,里面含有钪和碳原子。这项工作为未来研究富勒烯基超硬材料指明了方向,使其成为光伏和光学设备、纳米电子学和光电子学元素、生物医学工程作为高性能造影剂等方面的潜在候选材料。该研究报告发表在《碳》杂志上。近四十年前,被称为富勒烯的新型全碳分子的发现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为富勒烯纳米技术铺平了道路。富勒烯具...